案牍的拼音、解释、组词

案牍的简介:

àn dú
公文:无案牍之劳形。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公务文书。如:「案牍劳神」。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在古代是指官府中处理公务时所用的各种文件、文书,泛指公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案牍”常被用来形容官员的工作内容或公务繁忙的状态。

详细解释:

  1. 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案牍”特指官署中用于记录和传达公务的文书。
  2. 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奏折、公函、命令等,是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3. 象征意义:后来常被用来形容官职或政务繁忙的状态。例如,在文人雅士的作品中,“案牍”有时作为隐喻出现,表达对公务繁琐的无奈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造句:

  1. 刘公长年累月地埋头于案牍之中,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从未有过半点怨言。
  2. 李教授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常叹惋自己无法再参与政务,身不由己地坐在家中翻阅旧日的案牍。
  3. 为了撰写那篇关于古代文书制度的研究论文,小王花了数月时间整理和研究了大量的案牍资料。
  4. 在古代衙门里,那些每日忙碌于案牍之中的官员们通常被视作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5. 虽然如今的办公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案牍”一词仍然被用来描绘办公室工作或公文处理的状态。

分词解释

àn

1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子。~板。书~。条~。拍~而起。2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备~。议~。提~。方~。有~可查。~卷。~牍。3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血~。~件。~例。~犯。破~。4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齐眉(形容夫妻相敬)。5 同“按”。

1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公文)。尺~(书信)。案~。2 古代乐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