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之年的拼音、解释、组词
桑榆之年的简介:
sāng yú zhī nián
形容人已到暮年。
形容人已到暮年。
- AI解释
《桑榆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桑榆非晚”。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树和榆树的末梢,古人认为日落时分,太阳光最先照到这些树木的顶端,因此常用来比喻晚年或人生的暮年。这个词语形容人到了老年,虽然时光已近黄昏,但仍然有追求美好事物或实现心愿的可能。
详细解释:
- 桑榆非晚:《后汉书·冯异传》中记载了“桑榆非夕”的故事,比喻即使在晚年,也有希望和机会有所作为。
- 桑梓之年:古代人多居于桑林附近,在村子里种植桑树(桑)和梓树(用于制作棺木)。后来将故乡称为“桑梓”,因此“桑梓之年”就特指一个人的晚年归乡。
造句:
- 虽然他已经进入了桑榆之年的年纪,但他的精神状态依然饱满,对生活的热情不减。
- 退休后的生活对于李爷爷来说充满了新的可能,他打算在桑榆之年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摄影和园艺。
- 这位著名的艺术家到了桑榆之年,仍然坚持创作,用画笔记录下时代的变迁。
- 在桑榆之年的时刻到来之前,我们要珍惜当下,不留遗憾地去过好每一天。
- 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个人修养和品行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现在虽已进入桑榆之年,但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活力。
分词解释
桑
sāng
1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2 姓。
榆
yú
1 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荚。~钱儿(即“榆荚”,像小铜钱)。~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为黏剂)。~塞(古称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桑~暮景。2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年
nián
1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2 每年的:~会。~鉴。~利。~薪。3 一年的开始:~节。新~。4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5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6 收成:~成。~景。~谨。荒~。7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8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9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