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疮的拼音、解释、组词
棒疮的简介:
bàng chuāng
被棍棒打后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烂的疾病。
被棍棒打后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烂的疾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被棒击打后所引起的破伤溃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则见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著新棒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可常将息棒疮好了,著他自回乡去。」也作「杖疮」。
《棒疮》并非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或广泛使用的词汇,但根据字面意思分析,“棒疮”可能是指因使用某种器械(如木棒)而导致的皮肤创伤。在民间或者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描述由外力导致的皮肤损伤或其他类型的创口。
详细解释:
- 成分解析:“棒”指的是棍子、木棒等物品,“疮”则是指伤口或肿痛的地方。
- 常见情况:这种术语可能在描述使用某种器具时不小心受伤的情况,或者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如某些体育项目中的碰撞)中造成的伤害。
- 治疗方式:根据具体的伤情,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清洁创面、消毒、止血以及适当的包扎等基本处理步骤。对于更严重的棒疮情况,则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造句:
- 运动时如果不小心被队友误击到,可能会导致“棒疮”。
- 在做木工活时不小心让一根长棍子碰到了手,造成了一个小的“棒疮”。
- 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套不合适,可能导致对手的脸部出现明显的“棒疮”痕迹。
- 小明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手臂上起了一个大大的“棒疮”,看起来有点吓人。
- 为了防止“棒疮”的发生,工作时一定要佩戴防护装备。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