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直的拼音、解释、组词

司直的简介:

sī zhí
1.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 2.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东汉改属司徒。北魏至元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宋高承《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3.官名。唐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4.当值;值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1)汉置,佐理丞相检举不法官吏。东汉时改属司徒,北魏后沿置,掌理纠察或复勘讼狱等事。(2)唐置,为东宫官属,职掌纠劾宫寮和率府之兵。

司直》一词在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司法”和“直言”的结合。“司”意为管理、负责,“直”则有公正、正义之意。因此,《司直》通常指的是掌管公平正直地处理案件或事务的官员。在中国古代的官制中,这样的职位一般归入监察系统或者御史台等机构。

造句示例:

  1. 在汉代,许多直言敢谏的人被任命为司直,以确保朝廷政策公正实施。
  2. 司直制度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维护司法独立的重要保障之一。
  3. 唐朝时期,御史台的司直官们通过定期巡按,纠正了地方官员的不正之风。
  4. 为了加强对中央权力的制约,《唐六典》中明确规定了司直等职的具体职责与权限。
  5. 在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官队伍的壮大,司直成为了监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例子不仅反映了《司直》一词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含义及其功能的重要性,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治理结构提供了窗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司直”作为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和例句主要是基于其历史语境。

分词解释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zhí

1 不弯曲:~线。~角。~径。~立。~截了当。~觉(jué)。~观。2 把弯曲的伸开:~起腰来。3 公正合理:是非曲~。理~气壮。耿~。正~。4 爽快,坦率:~爽。~率(shuài)。~谏。~诚。~言不讳。5 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一~走。~哭。6 竖,与“横”相对:不要横着写,要~着写。7 汉字笔形之一,自上至下。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