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待制的简介:
dài/dāi zhì
1.等待诏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崔佑辅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着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辽金元明均于翰林院设待制
1.等待诏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崔佑辅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着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辽金元明均于翰林院设待制
- AI解释
《待制》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在我国历史上属于文职官员的一种,其主要职责是侍从皇帝或参与国事讨论。在不同的朝代,“待制”所指的具体职位和级别有所不同。例如:
-
宋朝:宋朝的“待制”多设于翰林院中,是一种荣誉性官衔,意为等待诏命以待皇帝召见,参与起草重要文书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
明朝:明代设立的“待制”则更为具体化,通常指代礼部等机构中的官员,负责礼仪方面的工作。
由于“待制”的含义和职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具体的功能和级别需要结合具体的朝代和制度来理解。下面提供五个包含“待制”的造句示例:
- 在宋朝的翰林院中,有几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担任着待制的官职,他们常常被皇帝召见,参与重要文书的起草。
- 明代礼部侍郎李大人虽未直接担任待制一职,但他曾多次因建议被采纳而获得“待制”的荣誉头衔。
- 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们,有的虽只是待制之职,但因其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在国事讨论中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 由于皇帝对他的文学才华赞赏有加,小李被授予了翰林院待制的荣誉职位,从此得以接近朝廷核心。
- 在那个文人政治的时代,许多士子都梦想着能通过科举考试后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待制,从而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以上句子为现代语言构建,旨在帮助理解“待制”这一古代官职的概念及其可能的职责。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实际使用中,“待制”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