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07-1984)的拼音、解释、组词
粟裕(1907-1984)的简介:
sù yù (1907-198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开辟苏南、苏北、苏浙抗日根据地,并参与指挥黄桥、苏中、孟良崮以及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开辟苏南、苏北、苏浙抗日根据地,并参与指挥黄桥、苏中、孟良崮以及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建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 AI解释
粟裕(1907年3月15日—1984年2月6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被誉为“开国十帅”之一。他不仅参与了多次重要的革命战争,还为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粟裕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个农民家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逐渐成长为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务,指挥了包括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在内的多场重要战斗。
粟裕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著称,还非常注重军队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部队中实行“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和“双拥”政策(军民共建),增强了官兵之间的凝聚力。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现代中国军队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造句:
- 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作为“开国十帅”之一,粟裕将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将军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胜利。
- 粟裕将军在军队建设方面注重官兵一致、团结协作的精神。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领袖,许多学校以“粟裕”命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