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笏的拼音、解释、组词

牙笏的简介:

yá hù
1.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 AI解释

《牙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官职象征或文具。它是一种用玉、象牙或者犀牛角等坚硬材料制成的笏(hù),笏是一种长方形的手板,官员在朝会时用来记录君主的言语和指示。

详细解释

  • 材质:主要以牙(即象牙)、玉石为主。
  • 用途与功能:除作为记录工具外,在一些场合下也被视作象征身份、地位的重要物品。历史上,它不仅用于辅助官员在朝堂上记事,也是表明持有者官阶的一种标志,具有一定的礼仪性质。
  • 历史背景:牙笏起源于中国唐代,盛行于宋元时期,明清时也有使用,但逐渐减少。至清代末年基本消失。

造句

  1. 在那古朴的宫廷剧中,一位身着朝服、手握牙笏的大臣正在为皇帝陈述谏言。
  2. 据说这件珍贵的牙笏是宋代名相赵普所用之物,如今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
  3. 他模仿古代文官形象,手持象牙制成的牙笏,在书房中研读古籍。
  4.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都有过使用或与牙笏相关的故事,比如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绘持握着这种精美的工具。
  5. 这次文物展览中,不仅展出了众多珍贵的玉器、瓷器,还有罕见的象牙制成的牙笏,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分词解释

1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垢。~龈。~碜。~祭。2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子。3 特指象牙:~雕。4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商。~行。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