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的拼音、解释、组词

偷声的简介:

tōu shēng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代绝句配乐歌唱时,为调节声调所用的方法。即在一句内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青蒻笠,绿蓑衣」,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

2. 古人依谱填词,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作者有时仍可自由伸缩更换,因其声韵的变换就像别处偷来一样,故称为「偷声」。如木兰花上下阙原来各押三个仄韵,后来的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阙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因此这个新调的木兰花称为「偷声木兰花」。

《偷声》,这个词并非一个常见的成语或惯用语,它可能指的是词牌名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古代中国文学特别是宋词的研究中,“偷声”是一个特定的术语,用来描述一种词调的变体,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音律、句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压缩,以适应某些特殊的创作需求。

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偷声”是宋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在原有词牌的基础上减少字数,调整节奏,使得词作更加精炼或适合特定的演唱场合。这种做法体现了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创新精神。
  2. 例子:最著名的《偷声》的例子就是“偷声木兰花”,它是从原本的五十六字(包括两个过片)变为四十二字,减少了句数和音节数量。

造句

  1. 看来这首《偷声木兰花》是词人即兴创作,巧妙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删减,让整首词更加简洁而意境深远。
  2. 这篇《偷声》的小文,不仅字数不多,却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是妙不可言。
  3. 诗人巧妙运用了“偷声”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精简,使得这首诗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4. 在古代词学研究中,“偷声”的概念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创作上的灵活与创新精神。
  5. 这首《偷声》的曲调虽然简洁,但情感饱满,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解释基于“偷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理解,并非直接出自成语或惯用语。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术语!

分词解释

tōu

1 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窃。~吃。小~儿。2 行动瞒着人:~~。~看。~听。~渡。~袭。~税。~天换日(喻暗中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骗别人)。3 抽出时间:~空儿。~暇。~闲。4 苟且:~安。~生。~幸。~合苟容(苟且迎合别人的意思以求容身。亦称“偷合取容”)。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