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君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书君的简介:
zhōng shū jūn
指毛笔。
指毛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韩愈《毛颖传》的虚构人物。毛颖居中山为蒙恬所擒,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后累拜为中书令,与上亲狎,上呼之为「中书君」。见唐.韩愈《毛颖传》。后用来指毛笔。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
关于“中书君”,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在标准的现代汉语词典或辞书中并没有找到这个确切的表述。不过,“中书”在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名称,而“君”则是对尊者的敬称。结合这两个部分,我们可以推测,“中书君”可能是指古代中国朝廷中的一个高级官员,尤其是负责起草文书、记述历史和参与决策的重要角色。
古代背景
- 中书:在古代的中国官僚体系中,“中书”是指处理国家政务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分为中书省(或中书令)、中书舍人等职级,负责起草诏令、公文以及记述朝臣言行等工作。
- 君:是对人的尊称,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造句
- 古代著名史学家张三被封为中书君,负责记录皇上的言行及朝廷大事。
- 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梦想成为中书君这样的高级官员。
- 中书君通常由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人担任,他们不仅起草文书,还要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
- 他被任命为中书君,承担起了为皇帝起草诏令的重要职责。
- 作为一个中书君,在朝廷里能够接触到最高层的政治信息,这对于掌握时代的脉搏非常重要。
请注意,“中书君”这一具体词语可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或不存在。上述造句是基于“中书”和“君”的传统意义进行的创作,旨在提供一个符合古代文化背景的情景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君
jūn
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2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3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