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反顾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不反顾的简介:

yì bù fǎn gù
秉义直前,决不回顾退缩。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义无反顾」。见「义无反顾」条。

2. 此处所列为「义无反顾」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1>〉(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边郡2>之士,闻烽举燧燔3>,皆摄弓4>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5>,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6>,义不反顾,计不旋踵7>,人怀怒心,如报私雠8>。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注解〕 (1) 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文书。音ㄒ|ˊ。 (2) 边郡:边境附近的郡邑。 (3) 烽举燧燔:烽火高举、燧烟点燃,即战争。烽,古代边防警报、求援用的烟火信号。燧,音ㄙㄨㄟˋ,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燔,音ㄈㄢˊ,炙烤、焚烧。 (4) 摄弓:张弓搭矢作射击准备。 (5) 相属:连续不断。 (6) 流矢:飞箭。 (7) 计不旋踵:打定主意勇往直前,绝不回转。 (8) 私雠:一己的私仇。雠,音ㄔㄡˊ,仇怨。通「仇」。

3. 此处所列为「义无反顾」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本著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ㄅㄛˊ)中的西南夷道。由于唐蒙征集民工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边疆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著兵器,奔向战场;汗流夹背,唯恐落后;即使身触利刃,冒著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从没想要回头。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想著国家的危难,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于朝廷,将国家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后来此篇文告原文中的「义不反顾」演变成「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用来指本著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1. 为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也作「义无反顾」。

《义不反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在做决定时,出于正义或某种坚定的原则而不考虑可能面临的后果。"义"指的是正义、道义;"不反顾"则是指不做回头的考虑。这个词常用来描述那种在关键时刻勇敢地坚持原则或信念的行为。

造句示例:

  1. 在那个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冲向火海救人,真正体现了《义不反顾》的精神。
  2. 面对贪腐分子的恐吓威胁,他《义不反顾》,坚持正义,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
  3. 为保护生态环境,在企业利益和环保之间,他选择《义不反顾》地支持后者,即便可能影响个人升迁。
  4. 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士兵们毫不退缩,《义不反顾》地冲向敌阵,最终取得了胜利。
  5. 虽然前路艰难重重,但只要心中有《义》,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勇往直前。

这些句子展示了“义不反顾”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体现了该成语的核心含义。

分词解释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