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审的拼音、解释、组词
朝审的简介:
cháo shěn
1.明清两代由朝廷派员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始于明天顺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执行的重囚犯罪情节﹐摘要制册﹐送九卿各官详审﹐分列"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嗣"等类﹐上呈皇帝裁决。
1.明清两代由朝廷派员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始于明天顺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执行的重囚犯罪情节﹐摘要制册﹐送九卿各官详审﹐分列"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嗣"等类﹐上呈皇帝裁决。
- AI解释
《朝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制度,主要用于复核重案犯的案件。这一制度主要发生在每年的秋季,通常是在皇帝大朝会期间,由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等机构联合进行。其目的是对之前一年中已经判决但可能会被推翻或需要重新审理的重要案件进行复查,以确保法律公正和正确执行。
详细解释
- 复审性质:《朝审》是一种针对重大刑事案件的特别复审程序。
- 时间安排:通常在每年秋季举行(有的地方会在冬至前后),与传统的“秋后问斩”相契合,目的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死刑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 参与机构:由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等重要司法机关共同负责。
- 内容范围:主要针对上一年度已经判决但可能需要重新审判的重大刑事案件。
- 法律效力:经过《朝审》复核后的案件,其判决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不可更改性,特别是对于涉及死刑的案件。
造句
- 明朝时期,每年秋天都会举行一次重要的《朝审》,以确保重案的公正裁决。
- 刘律师在《朝审》中积极为他的当事人辩护,希望最终能够争取到一个更为公平的结果。
- 清代《朝审》期间,所有的死刑案件都必须重新审理和讨论,这体现了当时对法律执行的严格要求。
- 由于案件涉及重大问题,《朝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复查案情,还要确保所有程序都符合法律规定。
- 在《朝审》过程中,各司法机关共同参与审查案件,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的集体智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