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包公的简介:
bāo gōng
包拯(zhěng),北宋时进士,曾任开封府知府,以执法严正著称。民间关于他断案的传说很多,尊称他为包公或包青天。小说戏曲中把他描写成刚正严明、不畏权势的清官的典型。
包拯(zhěng),北宋时进士,曾任开封府知府,以执法严正著称。民间关于他断案的传说很多,尊称他为包公或包青天。小说戏曲中把他描写成刚正严明、不畏权势的清官的典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包拯的别称。参见「包拯」条。
《包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的是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字希仁,小名端明,别称包黑子、包相爷等。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正廉明的政治家和法律改革者,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的官员形象。在许多故事和戏剧中,他总是穿着黑色官服(因此也常被称为“包黑子”),手持一把团扇作为象征正义的道具。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包公活跃于北宋时期,以清廉公正、打击腐败而著称。
- 形象特点:在民间故事中,包公形象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来惩恶扬善,能够识破谎言、洞察人心,因此深受百姓敬仰和喜爱。
- 象征意义:包公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造句
- 这位律师以“包公”般严谨的态度审查了案件的所有证据。
-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就像古代传说中的“包公”一样,不畏强权、坚持正义。
- 老百姓相信,在遇到不平事时,只要诚心祈祷,就能得到像“包公”一样的公正裁决。
- 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就如同神话故事里的“包公”,为人民除了一害。
- 这次的案件调查小组就像古代传说中的“包公”一样,要揭开真相,还给受害者一个公道。
分词解释
包
bāo
1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装。~饺子。2 包好了的东西:邮~。背(bèi )~。3 装东西的袋:书~。皮~。4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括。~举(总括)。~容。~涵。~罗万象。无所不~。5 总揽,负全责:~销。~揽。6 保证:~赔。~在我身上。7 约定的,专用的:~饭。~工。8 围:~围。~剿。9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子。糖~儿。10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11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