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藏祸心的拼音、解释、组词
包藏祸心的简介:
包藏:隐藏,包含;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怀藏诡计,图谋害人。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居心叵测」
2. 《左传.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1>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2>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3>之属也,其4>敢爱丰氏之祧5>?」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注解〕 (1) 安靖:安定。 (2) 距违:抗拒违背。 (3) 馆人:看守馆舍的人。 (4) 其:岂、难道,表示反诘。 (5) 丰氏之祧:丰氏宗族的始祖庙。丰氏,公孙段之赐姓为丰,故丰氏即指公孙段的宗族。祧,音ㄊ|ㄠ,远祖庙。
3. 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春秋时期,郑国是个小国,想和大国楚国保持良好关系,于是郑国大夫公孙段便将女儿许配给楚国公子围。但楚国其实想利用这个机会进入郑国首都,把郑国灭掉,所以当天公子围率领一大队楚国士兵前往。郑国大夫子产觉得情况不对,便派子羽前去阻止楚国进城,子羽说:「我们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多人,就在城外举行婚礼吧!」但楚人以为如此不合礼法,坚持要进城。子羽只好直接了当地说:「我们国家狭小并不是罪过,但若依赖大国而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就是罪过了。我们本来希望联姻后,可以靠大国的力量安定自己,你们恐怕只是包藏祸心,前来算计我们吧!」楚人知道他们的诡计早被看穿,只好放弃原有的计划,但为了保持颜面,仍坚持进城迎娶,答应不携带武器,郑国这才放行。后来子羽话中的「包藏祸心」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怀藏诡计,图谋害人。
1. 怀藏诡计,图谋害人。《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犹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也作「苞藏祸心」。
词语详解
包藏祸心: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心怀不轨、存有恶意。出自宋朝文学家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是:“包藏祸心,误国殃民。”这个成语强调一个人心中隐藏着恶意和阴谋,意图对他人或国家造成危害。
用法说明:
- 这个词语一般用于描述有不良动机的人。
- 可以形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不正当行为或者个人的阴暗心理。
- 形容时可以强调某人的野心、阴谋或者其他形式的危害意图。
造句
- 自从他上位以来,人们就开始猜测他的所作所为,背后包藏祸心,只是为了个人私利。
- 李先生被控包藏祸心,制造假证据陷害竞争对手。
- 这个公司的管理者一直被认为包藏祸心,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
- 他虽然表面上笑脸相迎,但实际上心里却包藏着极大的恶意,随时准备采取行动。
- 对于这位候选人的竞选动机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他可能包藏祸心。
分词解释
bāo
1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装。~饺子。2 包好了的东西:邮~。背(bèi )~。3 装东西的袋:书~。皮~。4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括。~举(总括)。~容。~涵。~罗万象。无所不~。5 总揽,负全责:~销。~揽。6 保证:~赔。~在我身上。7 约定的,专用的:~饭。~工。8 围:~围。~剿。9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子。糖~儿。10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11 姓。cáng,zàng
1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2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huò
1 灾殃,苦难:~殃。~害。~患。~根。~端。~首。~事。战~。惹~。~从口出。~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2 危害,使受灾殃:~国殃民。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