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的拼音、解释、组词
动辄得咎的简介:
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辄,总是。咎,罪过。「动辄得咎」指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语出唐.韩愈〈进学解〉。
2. 唐.韩愈〈进学解〉(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1>,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注解〕 (1) 跋前踬后:比喻陷入困境,进退两难。见「跋前踬后」。
3.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经百家,崇尚儒学,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进士第后,曾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却因直言敢谏,屡次犯怒被贬,久久不得升迁。韩愈自认才高,不应受此待遇,因此作〈进学解〉一文以抒己愤。该文采问答方式,以国子先生喻己,假托学生之言,抒发自己才高却不受重用的不满,却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闲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就是学生描述国子先生(韩愈)在官场上的处境艰难,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进退两难,而屡遭贬谪。后来「动辄得咎」就被用来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
1. 一有举动就会受到责难。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遭到罪责。【例】严苛的主管常令部属有动辄得咎之感。
1. 一有举动就会犯过,受到责难。指人处境困难,极易遭到罪责。唐.韩愈〈进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镜花缘》第七八回:「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
《动辄得咎》这句话出自古代典籍,它的意思是“稍微行动或稍有举动就会受到责难或处罚”。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在某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面临极大的约束和限制。这种情境常见于一些过于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权力滥用的情景下。
详细解释
- 动辄:指的是稍微、轻易地。
- 得咎:即得到责备、受到惩罚。
整体来说,“动辄得咎”意味着任何行为都要小心谨慎,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遭受批评或处罚。这个成语强调了在特定环境下的拘束感和不自由,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应三思而后行。
造句
- 在那个小社区里,只要有人做了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邻居们就会马上指手画脚,动辄得咎的情况屡见不鲜。
- 公司的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动辄得咎让员工的工作压力大增。
- 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总是生活在恐惧中,因为动辄得咎让他们时刻谨小慎微。
- 为了应对动辄得咎的局面,他学会了处处留情、谨慎行事。
- 在这个极度敏感的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端和误会,大家都必须小心为上,以免动辄得咎。
分词解释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dé,děi,de
1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2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3 满意:~意。扬扬自~。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6 口语词(①表禁止,如“~了,别说了”;②表同意,如“~,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