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毡子的简介:

zhān zǐ
1.即毡。多指用于铺垫的块片毡。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羊毛编制成的褥状物。【例】将毡子铺在椅子上,坐起来比较暖和。

1. 以兽毛碾制而成的褥状物。《红楼梦》第四二回:「你们也得另笼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

《毡子》的详细解释

定义: 毡子是一种由羊毛、动物毛发或合成纤维等材料编织而成的地毯,具有柔软舒适的特点。它常用于铺设地面以保暖、隔声或者作为装饰。

特点: 1. 材质多样: 可以是纯天然的羊毛毡子,也可以是混纺其他纤维制成。 2. 质地柔软: 适用于营造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或工作空间。 3. 耐磨损: 毡子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受一定程度的脚踏。 4. 隔音效果好: 能有效减少噪音传播,常用于卧室、客厅等需要静音的空间。

用途与文化意义: -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毡子在很多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 -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用作室内地面覆盖物或者沙发垫等。 - 在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如蒙古族、藏族等,会用到不同规格和样式的毛毡。

造句

  1. 冬季来临,家里的老人特别喜欢在铺着厚实的羊毛毡子的沙发上享受温暖时光。
  2. 蒙古包内悬挂的那块蓝色羊毛毡子上绣着精美的图案,是主人用心准备的一份礼物。
  3. 刚搬进新家的小李夫妇决定买一些颜色不同的毛毡垫来增加室内装饰风格。
  4. 每到寒冷冬天,牧民们就会将整个帐蓬铺上一层厚厚的动物毛毡子以保暖御寒。
  5. 那位工匠正在专心地编织一件用彩色羊毛线制作的精巧小地毯——一种特殊类型的毛毡。

这些造句展示了“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分词解释

zhān

1 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子。~帽。~靴。~包(①毡制的圆顶篷帐;②毡制的包儿)。~裘。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