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相讥的拼音、解释、组词
反唇相讥的简介: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反唇相稽」。见「反唇相稽」条。
2. 此处所列为「反唇相稽」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贾谊〈治安策〉(据《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引)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1>鉏2>,虑有德色;母取箕帚3>,立而谇语4>。抱哺其子,与公并倨5>;妇姑不相说6>,则反唇而相稽7>。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注解〕 (1) 耰:音|ㄡ,用来平整田土或击碎土块的农具。通「櫌」。 (2) 鉏:音ㄔㄨˊ,翻土、除草的农具。。 (3) 箕帚:音ㄐ| ㄓㄡˇ,扫除尘土的器具。即畚箕与扫帚。 (4) 谇语:相告、诘问。谇,音ㄙㄨㄟˋ。 (5) 并倨:并排坐在一起。 (6) 说:通「悦」,音ㄩㄝˋ。喜悦。 (7) 稽:计较、责难。
3. 此处所列为「反唇相稽」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是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典源出自汉.贾谊〈治安策〉。贾谊智慧过人,文帝对其才能及建议均十分赏识。他曾上疏言政事,陈述治安的策略,世称为〈治安策〉,对汉代政治有很大影响。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仁义不施,风俗败坏。汉初还普遍存在秦朝败坏的遗风,他举例说:富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父亲来借一把锄地的农具,就露出施惠的表情;婆婆来拿个畚箕与扫帚,就在一旁说些斥责的话。媳妇和公公并坐,一点长幼尊卑的次序也没有;受到婆婆的指责,就马上回嘴还击。这些都应该加以改革,用礼义来教化百姓,施行仁义、先王之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后来「反唇相稽」被用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一般通行的语形也作「反唇相讥」。
1. 不服他人的指责,而以讥斥、责问的语气回应对方。【例】这位演讲者一时口快的批评,引来许多听众反唇相讥,会场秩序因而大乱。
1. 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斥、责问对方。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也作「反唇相稽」。
《反唇相讥》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意指当别人批评或责备自己时,用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方。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形容人们在受到指责时不加以反省,而是采取攻击性的言语进行反驳。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反唇”是指嘴反过来,“相讥”则是讥笑、嘲讽的意思。
- 语境运用: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批评或责难时不加思量地反击的情况,强调了双方在对话中互相攻击的行为。
造句示例:
- 在公司会议上,李经理的提议被同事们批评了一番后,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反唇相讥。
- 小明上课时违反纪律,老师提醒他几次之后,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反唇相讥。
- 当王老板提出削减员工福利的建议时,他的下属们不仅没有表示赞同,反而反唇相讥。
- 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后,应该选择沟通而不是反唇相讥。这次争执中双方都显得太过急躁。
- 面对批评,保持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采取反唇相讥的方式。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反唇相讥”成语的场景与效果。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chún
1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jī
1 讽刺,挖苦:~讽。~评。~笑。~诮。冷~热嘲。2 查问,察问。3 指责,非议:~议。~弹(tán )(指责,抨击)。4 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