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波的简介:

fú bō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宋.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诗:「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伏波》一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或固定短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含义,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澄清其来源或是特定的文化背景。根据一些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伏波”在古代常用于描述一种军事策略或者是一种官职名称。

  1. 作为军事策略:在古代中国,当军队面对强敌时,有时会采取“伏击”的战术,即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设下埋伏,等待其进入攻击范围后予以重创。这种战术被称为“伏波”。不过,“伏波”在此处更多是一种战术描述而非单独的词语。

  2. 官职名称:在古代中国,“伏波将军”是汉朝时一种军衔,授予那些有着显著军事成就的大臣。例如东汉时期名将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因他在南征中表现出色而获得此称号。“伏波”在这里指的是将军的官职名称。

基于上述背景信息,我们可以构建一些相关句子来帮助理解:

  1. 在古代战场,将领们常常采用“伏波”的战术以奇兵制胜。
  2. 马援将军因其出色的南征战绩被封为伏波将军。
  3. 他是一位真正的伏波,总能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致命一击。
  4. 汉朝时期,伏波将军的称号象征着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5. 历史记载中,马援以其智勇双全被誉为最出色的伏波之一。

请注意,“伏波”作为一个具体的军事策略或官职名称时较为罕见,大多数情况下它可能是在比喻或借用了古代的概念来表达某种意思。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具体的情境或是其他相关词语需要了解,请随时告知。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1 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浪。~涛。~澜。~光。~纹。~荡。推~助澜。~及(影响到,牵涉到)。2 物理学上指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电~。光~。超声~。~长。~段。~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