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笏的拼音、解释、组词
还笏的简介:
huán/hái hù
1.唐高宗将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谏,帝不听。遂良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2.致仕,辞官。
1.唐高宗将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谏,帝不听。遂良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2.致仕,辞官。
- AI解释
《还笏》是中国古代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主要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官员杨震的故事。在这一故事中,“笏”是指官员上朝时用来记录要点、备忘事项的手板。“还笏”的含义是把手中的手板交还给皇上。
详细解释
杨震在任职太守期间,曾有位名叫王密的下属想要送礼给他以表心意。当时杨震并未直接拒绝,而是约定晚上见面时再赠送礼物。但杨震坚持不肯收下,并表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即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然而,尽管杨震自己没有接受这份礼物,当王密再次送礼来的时候,杨震却巧妙地将手中的笏板还给对方,暗示他应该有所忌惮、不能如此行事。
造句
- 在古代的朝堂上,大臣们常常要交还笏板,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了当天的公务。
- 杨震面对贿赂时,选择了“还笏”这种不直接拒绝的方式,但他的内心却对那些试图送礼者的行为深感不满。
- 在古代官场上,“还笏”的动作往往被用来表达一种尊重和教诲之意,即便当事人未必会当面说出。
- 这个故事中杨震巧妙地通过“还笏”暗示王密,希望他认识到不正当行为的严重性。
- 从现代角度来看,虽然我们不再使用笏板,但“还笏”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原则。
这个典故强调了官员应有的道德准则和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还
huán,hái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4 同“ 环 ”,环绕。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