锓板的拼音、解释、组词
锓板的简介:
qǐn bǎn
1.刻书。
1.刻书。
- AI解释
《锓板》是古代的一种印刷技术术语,具体指的是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像以用于印刷。这种工艺通常使用硬质工具(如刀、锥子等)将反向的文字刻入木质板材中,在雕版印刷过程中,未被刻去的部分会与油墨接触,从而在纸上留下清晰的图案或文字。
造句示例
- 清代时期,《四库全书》的编纂采用了大量的锓板技术。
- 在古代书籍制作过程中,雕刻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才能确保每一部书的质量,这也使得那些使用了优质木料和精细雕刻技术的书籍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由于木材容易受潮变形,在长期保存中可能会导致刻字模糊或消失。因此,选择耐用性强且不易变形的材料是制作高质量锓板的关键。
- 为了提高效率,许多工匠会预先绘制好图纸,并按照图纸进行雕刻,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木版的制作工作。
- 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锓板工艺逐渐被取代,但在某些特殊场合或对于古籍修复而言,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以上句子旨在帮助理解“锓板”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板
bǎn
1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2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一字一~。荒腔走~。3 不灵活,少变化:死~。呆~。4 露出严肃或不高兴的表情:~着脸。5 见“老”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