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拼音、解释、组词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简介:
shào nián wéi tè de fán nǎo
长篇小说。德国歌德作于1774年。以书信体形式描写出身于市民家庭的维特,爱上姑娘绿蒂,但绿蒂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受雇于公使馆,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仍郁郁寡欢。终因感到生活无望,自杀身亡。
长篇小说。德国歌德作于1774年。以书信体形式描写出身于市民家庭的维特,爱上姑娘绿蒂,但绿蒂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受雇于公使馆,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仍郁郁寡欢。终因感到生活无望,自杀身亡。
- AI解释
《少年维特的烦恼》(原名: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又译作《青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中篇小说。这部作品首次出版于1774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 背景与主题:该书以维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维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 情节概要:维特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年,在其人生道路上遭遇了诸多烦恼与挫败,包括对理想的追求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失落等。最终,由于种种原因,维特选择了自杀,这成为了全书的悲剧结局。
- 影响与意义:《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还因其直接推动了文学作品中自杀情节的流行而引起了广泛讨论。
造句
- 维特之所以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寄托,是因为他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青春期无尽的烦恼与挣扎。
- 在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心声——对爱情、友情乃至整个世界充满了热情但又迷茫。
-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维特从理想主义走向绝望的过程,这种情感上的波动让读者也能够深深共鸣。
- 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 《少年维特的烦恼》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它所传达的爱情和友情的信息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分词解释
少
shǎo,shào
1 数量小的,与“多”相对:多~。~量。~许。2 缺,不够:缺~。减~。3 不经常:~有。~见。4 短时间:~等。~候。~顷。5 丢,遗失:屋里~了东西。6 轻视:“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年
nián
1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2 每年的:~会。~鉴。~利。~薪。3 一年的开始:~节。新~。4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5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6 收成:~成。~景。~谨。荒~。7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8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9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10 姓。
维
wéi
1 系,连结:~系。~絷。2 保持:~持。~护。~修。~生素。3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4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5 思考:思~(亦作“思惟”)。6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7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8 姓。
特
tè
1 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色。~产。~权。~性。~征。~需。~技。~务。~区。~价。~例。~效。2 单,单一:~为(wèi )。~设。~地。~惠。~辑。~使。~赦。~约。3 只,但:不~如此。“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 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5 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马和雄性的牲畜。6 配偶,匹配:“不因旧姻,求尔新~”。
的
dí,dì,de
1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烦
fán
1 苦闷,急躁:~躁。~乱。~恼。~闷。~郁。心~意乱。2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絮。~琐。~冗。~文。麻~。3 搅扰:~扰。~嚣。4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恼
nǎo
1 发怒,怨恨:~恨。~火。2 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