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的拼音、解释、组词
行台的简介:
xíng/háng tái/tāi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 AI解释
《行台》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主要指的是古代朝廷在地方临时设置或长期驻扎的一个处理政务、指挥军事的机构,也特指北魏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行台一般是皇帝出行时随行的一个临时办公地点,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行政机构。
行台的基本含义
- 历史背景:主要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北朝(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以及唐宋时期,在地方设立的一种重要的派出机关。
- 职责范围:行台一般负责处理政务、指挥军事,并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 设置特点:行台的设立通常是为了便于皇帝或朝廷直接掌握某一区域的重要事务,或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
造句
- 行台设立之初,就是用来辅助朝廷管理边疆地区的。
- 北魏末期,在各州设立了行台以加强地方治理,从而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
- 唐朝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行台一度成为临时指挥军事和政务的重要机构。
-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行台作为朝廷派出的权力机关,在多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行台在北魏时期的设置为后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意事项
在现代汉语中,“行台”一词虽然不再常用,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仍然值得研究和了解。对于“行台”的具体使用场景或含义,应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
分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