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母的拼音、解释、组词
木母的简介:
mù mǔ
1.《初学记》卷十七引晋孙盛《逸人传》:"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髴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称汉代丁兰所刻其母之木像为"木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 3."梅"字可拆为木﹑母二字﹐故以称梅。
1.《初学记》卷十七引晋孙盛《逸人传》:"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髴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称汉代丁兰所刻其母之木像为"木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 3."梅"字可拆为木﹑母二字﹐故以称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梅。梅字可拆为木、母二字,故称为「木母」。唐.元结〈演兴.初祀〉诗:「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孙为桷兮木母榱。」
2. 依母亲生前形状刻制的木像。《南史.卷八.梁元帝本纪》:「始居文宣太后忧,依丁兰作木母。」
在中文中,“木母”并非一个常用词或传统词汇,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具体语境。在一些典籍或方言中,可能会有特殊的用法。“木母”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妈妈”或者与母亲有关的事物,特别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另外,在一些文化研究、哲学讨论或者是特定的文化作品中,“木母”可能有所特指,不过这种情况下含义更加复杂和抽象。
若我们暂时假设“木母”是某种比喻或象征性的说法来表达与母亲有关的理念或者形象,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木”,在某些文化和传统中具有生发、成长的意象;而“母”显然指向生育、养育的意义。结合起来看,“木母”或许用来形容一种孕育生命的力量或象征。
基于这种假设,下面是五个造句:
-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里,作者将母亲比喻为‘木母’,意味着她像一棵大树一样滋养着孩子们成长。
- 小时候的我总爱在奶奶身边玩耍,奶奶就像是我的‘木母’,给予我无限的关爱和保护。
- 通过学习《道德经》,人们能深刻体会到道家对于“木母”这一概念的理解——生命之源、自然法则。
- 在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木母”是生育神灵之一,代表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
- 这个雕塑作品以‘木母’为主题,旨在展现母亲的伟大与奉献精神。
请注意,这些解释和句子基于假设的背景情境,具体含义可能因上下文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木母”这个词在某个特定的文化或故事中有具体的定义,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给出更准确的解释。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