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四朝三的拼音、解释、组词
暮四朝三的简介:
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朝三暮四」。见「朝三暮四」条。
2. 此处所列为「朝三暮四」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1>赋2>芧3>,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4>,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注解〕 (1) 狙公:相传为古时善养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 (2) 赋:给予。 (3) 芧:音ㄒㄩˋ,橡树的果实。 (4) 亏:耗损、减少。
3. 此处所列为「朝三暮四」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子曾经用了一个寓言来说明人常会自以为是而不知。这个寓言是这样的:话说有一个养猴人跟他所养的猴子说:「我决定每天早上喂你们吃三升橡实,下午喂四升橡实。」想不到猴子们都很不高兴,嫌早上吃的太少了。于是,养猴人就说:「那这样好了,我们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以为这样一来,早上变多了。事实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变了朝暮的数量,但猴子自以为是地满足了。一般人也常用这种自以为是的眼光来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间众人对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样,可以随时变来变去,并没有个定准的。所以庄子要人们学习超脱这些纷扰,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恒常不变的道理。这就是「休乎天钧」的境界,也就是「齐物论」的精义。后来从这个寓言演变成「朝三暮四」这句成语,比喻人心意不定、反复无常,或事物变化无定。
1. 比喻心意不定,反复无常。参见「朝三暮四」条。宋.辛弃疾〈洞仙歌.旧交贫贱〉词:「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暮四朝三》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或典故。可能是对某个句子、段落或者特定情境的一种描述性表达方式。但从字面意思推测,“暮四朝三”可以理解为一种时间分配的方式:将一天的时间分为“暮”(傍晚)、“朝”(早晨)两个时间段,并分别对应“四”和“三”的数量或次数进行某种活动,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更像是对于生活状态的一种幽默夸张描述。
不过,若依据这个词汇构造一些例句来进行说明,则可能有些创意上的发挥。以下是五个造句:
- 小明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尝试调整作息时间,决定白天专注于高效复习(朝三),晚上则用来做些轻松的阅读或娱乐活动来放松心情(暮四)。
- 虽然他嘴上说“暮四朝三”,实际上却常常熬夜加班到凌晨一点才睡,然后早上赖床不起,这显然与初衷相去甚远。
- 妈妈总是跟女儿抱怨:“你每天就知道玩手机,早晚各半小时,真是典型的‘暮四朝三’!”
-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暮四朝三”似乎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则尽情放松。
- 小李通过实践证明了“暮四朝三”的合理性——午后闲暇之余投身兴趣爱好,而早上的时间全部用来规划当天的任务清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造句是基于对“暮四朝三”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并非取自于实际存在的成语或俗语。
分词解释
mù
1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日~。~气。~色。日~途穷。~鼓晨钟。2 晚,将尽:~春。~年。~节。~齿(晚年)。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zhāo,cháo
1 早晨:~阳。~晖。~暮。~霞。~气。~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2 日,天:今~。明~。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