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的拼音、解释、组词
修禊的简介:
xiū xì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一种濯除不洁的节日。于阴历三月上巳日,临水洗濯,借以祓除不祥。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宋.张耒〈和周廉彦〉诗:「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隄。」
《修禊》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通常指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祓禊仪式。这种活动主要见于古代文人的记载中,尤其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其中详细描述了兰亭修禊的情景。
详细解释
- 修禊:最早出现在《诗经·郑风》:“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非济济。”但这里的“修”是指修补或修理的意思。“禊”,本义是洗濯,后引申为祭祀的一种形式。因此,“修禊”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的清洁、洗涤仪式,往往伴随着祭拜活动。
- 祓禊:祓是除去的意思,禊是水边的沐浴。古代举行的一种仪式,人们会在河边或湖边沐浴以求吉祥和避邪。
造句
- 王羲之曾在一次修禊活动中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喜欢在这样的节日里聚集于山水之间,吟诗作画,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他们相约在春意盎然之时,共同参与了这传统的修禊仪式,祈求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 每年三月三,人们都会来到河边举行修禊仪式,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虽然现代已很少见这样的传统习俗,但每年的“三月初三”还是被定为国际茶日,以此来纪念古代人们的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修禊》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分词解释
修
xiū
1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2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剪。4 兴建,建造:~建。~筑。5 编纂,撰写:~书。~史。~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7 长(cháng ),高:~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