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旱的简介:

fú hàn
伏天出现的旱情:战胜~。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伏天出现的旱象。如:「近来连日伏旱,田里的作物都枯死了。」

伏旱》是汉语中用于描述夏季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在夏至之后到立秋之前这段时间内出现的长时间高温少雨的气候状况。这个词语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气观念,其中“伏”指的是古代的三伏天,“旱”则表示干旱、缺水的状态。

详细解释:

  1. 时间范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之间。
  2. 气候特征:气温高、日照强、蒸发量大而降水量少,土壤和空气极度干燥。
  3. 影响范围广泛: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如农作物减产),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森林火灾风险增加等社会经济问题。

造句:

  1. 农民们盼望已久的雨终于来了,结束了今年的伏旱天气。
  2. 由于连续几个月的伏旱,山林防火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3. 在这个炎热的伏旱季节里,人们尽量减少了户外活动以避免中暑。
  4. 当地气象局发布了伏旱预警,提醒居民节约用水并注意身体防护。
  5. 灾害管理部门正在密切关注因伏旱导致的农业损失情况,并准备相应的援助措施。

这些例子展示了“伏旱”这一词语在描述气候条件、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面的应用。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hàn

1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与“涝”相对:~季。~灾。干~。防~。2 非水田的、无水的、陆地上的,与水无关的:~井。~田。~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