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司的拼音、解释、组词
两司的简介:
liǎng sī
1.明清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1.明清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 AI解释
在古代中国,“两司”这个词通常指两个特定的官署或部门,其具体含义根据历史时期和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在不同语境下“两司”的几种常见用法及其详细解释:
-
司法机关的简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两代,"两司"常用来概括负责司法审判的机构,包括刑部、大理寺等。其中,刑部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大理寺则主要审理复核案件。
-
监察与行政职能的统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两司”也可以指称同时拥有监察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地方官署或部门,例如汉代的地方“二千石”,即太守、刺史等。
-
特指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中的两个相关部门:有时为了描述某段时间内特别设立的两个机构或部门,“两司”用来作具体的指示。如唐代的刑部与大理寺被称为“两司”。
以下是五个基于不同语境造的句子:
- 在清朝末年,两司分别指刑部和大理寺,它们共同构成了清王朝司法体系的核心。
-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中,太守和刺史合称为“两司”,他们不仅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监察职能。
-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部分重要地区设立了巡按御史与提刑按察使两个机构,简称“两司”。
- 古代文人描绘历史场景时常用“两司”来指代司法机关,如在某篇描写唐代法律制度的文章中说:“两司合议,公正无私。”
-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常借用这一词汇进行文化想象,比如小说《明朝那些事儿》里就曾提到,“两司”即刑部与大理寺在处理一起重大案件时的合作。
请注意,由于历史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不同的文献记载、研究论文及文学创作中对“两司”的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是对常见用法的一种概述,并不排除其他可能的理解方式或变体使用。
分词解释
两
liǎng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司
sī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