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的拼音、解释、组词
捻军的简介:
niǎn/niē jūn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武装。初称“捻党”、“捻子”,“捻”为淮北方言,即“群”、“股”的意思。1852年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领导起义,1855年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今属安徽涡阳)会盟,推张为盟主,队伍达十万人,成为北方抗清主力。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多次击败清军。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部,分别作战。1868年先后战败。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武装。初称“捻党”、“捻子”,“捻”为淮北方言,即“群”、“股”的意思。1852年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领导起义,1855年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今属安徽涡阳)会盟,推张为盟主,队伍达十万人,成为北方抗清主力。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多次击败清军。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部,分别作战。1868年先后战败。
- AI解释
词语详解:《捻军》
一、基本释义
“捻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组织,由清代晚期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张宗禹领导。他们最初在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区活动,后来转战于江苏、山东、河北等地。捻军以“不走正道”为名,意即不同于太平天国、白莲教等其他派别,他们的行动更加灵活多变。
二、历史背景
- 社会背景:清末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统治者腐败无能,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捻军应运而生。
- 组织构成:捻军主要由农民阶层组成,并且吸收了不少手工业工人、破产商人等各色人物加入。他们的军事训练虽不如正规军队那样系统化,但在战斗中表现出强烈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
- 活动范围与影响:捻军活动区域广泛,在长江以北地区造成较大影响,多次成功抵御清政府部队进攻,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三、相关历史事件
- 1859年,捻军正式成立。
- 同治年间(1862-1874),捻军与清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
- 1870年代初,捻军最终被淮军击败并镇压。
造句
- 文学表达:《捻军》一书真实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 历史评价:虽然捻军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其反抗精神令人钦佩,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 学术探讨:研究捻军的历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状况。
- 文化影响:捻军的故事被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教育意义:通过对捻军事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上劳动人民在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努力。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