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的拼音、解释、组词

西皮的简介:

xī pí
1.即黄陂调。戏曲腔调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明清之际﹐秦腔由西东传﹐结合湖北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湖北方言称唱为"皮"﹐西皮即由西传东的唱腔;或谓西皮脱胎于秦腔的"皮子"﹐故名。 2.漆器的异称。宋曾三异《因话录》谓髹器称西皮者﹐乃西方马鞯因马镫磨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明都穆《听雨纪谈》对此说有所辨正﹐以为髹器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脐旁多文﹐坐卧磨砺﹐色甚光明。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饰。髹器仿为之﹐遂袭其名。但据近人研究﹐谓自宋代

  • AI解释

西皮》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板式,主要应用于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它是一种比较抒情的曲调,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经常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和情感交流。

详细解释

  1. 起源:《西皮》最早起源于湖北汉剧,后经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方戏曲中。
  2. 节奏特点:“西皮”的节奏比“二黄”更为明快活泼,旋律也更加婉转流畅。
  3. 情感表达:因其音调较为柔和、抒情,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细腻变化或优美的爱情场景等。
  4. 演唱形式:在戏曲表演中,“西皮”曲调可以独唱、对唱或是合奏等多种形式出现。

造句

  1. 在京剧《贵妃醉酒》中,当杨贵妃饮酒之后开始表达内心忧郁情绪时,音乐伴奏使用了《西皮慢板》,展现了其细腻情感的变化。
  2.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演出《花木兰》中的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就采用了《西皮流水》的曲调,使得整个场景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
  3. 河北梆子《窦娥冤》中,窦娥为揭露不公、表达自己无辜时的吟唱部分使用了《西皮二六》,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4. 在秦腔《火焰驹》里,黄英为了寻找失去的记忆,内心充满迷茫与痛苦时,音乐伴奏采用了《西皮慢板》,使得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5. 当河北梆子演员在演绎《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唱段“我叫天天不应”,使用了《西皮快板》来表现其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决绝勇气。

分词解释

西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

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2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3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4 表面:地~。5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6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7 不老实,淘气:顽~。8 指橡胶:胶~。~球。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