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惰民的简介:

duò mín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 AI解释

词语“惰民”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比较有限,它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这个词汇最早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被用来指代那些被认为懒惰不劳作、社会地位较低的一类人。这个词通常带有负面含义和歧视性色彩,在现代语境下很少作为正式用词使用,并且已经不再被广泛接受或提倡。

详细解释

惰民”一词的构成是“惰”加“民”,其中: - “惰”有懒惰、怠慢之意,指人的行为不够积极主动。 - “民”指的是普通百姓、居民。

综上,“惰民”在古代社会被用来特指因为懒惰或不从事正当职业而被认为需要特别管理和社会隔离的一类人。这种称呼反映了封建时期对于社会阶层和劳动分工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色彩。

造句

  1. 在封建时代,某些地方将那些长期失业或者游手好闲的人称为“惰民”。
  2. 历史上的一些政策针对“惰民”,试图通过制度手段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
  3.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称呼了,“惰民”的存在依旧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理解与追求。
  4. 研究历史时提到“惰民”这个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5. 通过学习历史中的案例来反思,可以防止类似“惰民”这样带有歧视性标签的词汇或做法再次出现在现代社会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此类词语及其背景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并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伤害的语言。

分词解释

duò

1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怠~。~性。~慢。将骄卒~。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