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伏的拼音、解释、组词
庚伏的简介:
gēng fú
1.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
1.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
- AI解释
《庚伏》的详细解释
在中文中,“庚伏”一词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独立词汇,但从其构成来看可以推断它可能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历法或农谚。“庚”在中国传统纪年体系中是天干之一,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中排名第七。而“伏”,通常指夏天的高温季节,尤其是三伏天。
结合这两个词,“庚伏”可能是指特定时间或时期的某种状态或者说是某个时期内天气特别炎热的日子。在一些农谚或者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说法,但作为一个具体的词语组合来看,并没有广泛被使用的记录。
造句
- 由于今年的庚伏期间连续高温,市民们纷纷开始寻找避暑的好去处。
- 三伏天里的庚伏时节,田野里一片忙碌景象,农人们都在加紧时间收割庄稼。
- 为了确保农作物不受高温侵害,在庚伏期间农民通常会采取遮阳网覆盖等方式进行保护。
- 今年的庚伏天气比往年更为炎热,许多市民都选择在室内空调房里避暑。
- 在庚伏时期,户外活动往往要避开最热的时段,以免中暑。
请注意,“庚伏”一词虽然常用于描述夏季的炎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作正式词汇或固定搭配,上述造句是在假设性的场景下创建的,并可能与实际用法有所不同。
分词解释
伏
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