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的拼音、解释、组词

奏疏的简介:

zòu shū
1.奏章。 2.向帝王上书言事。

  • AI解释

《奏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公文形式,主要指臣子向皇帝或君主直接进言陈述意见、请求或者建议的一种文书。它不仅是臣子表达政治观点和主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君臣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

详细解释

  • 历史渊源:《奏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为规范化的公文形式。
  • 写作目的:主要用于大臣向皇帝提出建议、申诉冤屈或陈述政见等。目的是使君主了解臣子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
  • 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开头的引言部分、正文的主旨陈述及论述、以及结尾的希望或请求表达。

造句

  1. 唐太宗收到魏征上呈的奏疏后,深感这位大臣直言不讳的精神。
  2. 在古代中国官场中,《奏疏》是士大夫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3. 李白虽非朝廷命官,但他的《为梁园主人与桃李花下诸君咏散人》也可以看作一种形式特殊的“奏疏”。
  4. 清代大臣陈宏谋在《筹粤善后事宜折》中详细陈述了他对于治理广东地区的建议。
  5. 诸葛亮向刘备呈上的《出师表》,既包含了他对国家大事的谏言,也体现了对君主忠诚的态度。

通过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奏疏》不仅是一种正式的公文形式,也是一种承载着个人政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分词解释

zòu

1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国歌。~鸣曲。2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议。~疏。~折。~本。~对。3 呈现,取得:~效。~功。~捷(取得胜利)。大~奇功。

shū

1 去掉阻塞使通畅:~导。~通。~浚。~解(jiě)。2 分散:~散。仗义~财。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密。~松。~朗。~旷。~阔。~落(luò)。稀~。天网恢恢,~而不漏。4 不亲密,关系远的:亲~。~远。5 不细密,忽略:~忽。6 空虚:志大才~。7 不熟悉:生~。8 粗劣:~食。~粝。9 古同“ 蔬 ”,蔬菜。10 分条说明的文字: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