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土之鼓的拼音、解释、组词
炮土之鼓的简介:
páo/bāo/pào tǔ zhī gǔ
1.瓦制的鼓。
1.瓦制的鼓。
- AI解释
《炮土之鼓》并非是一个常见或标准的词汇组合,在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达,它可能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用法或是某个作品中的文学创作。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炮土”和“之鼓”的字面意义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与解释。
- 炮土:通常情况下,“炮土”可能是指战争或军事环境下,用于掩护、保护的泥土或沙土,它也可能是对爆炸后扬起的尘土的一种比喻。
- 之鼓:“之”是一个结构助词,在这里可能用来连接“炮土”和“鼓”,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鼓”则可以理解为战鼓或者某种象征性的打击乐器。
综合这两个部分,我们可以推测《炮土之鼓》可能是描写战争或军事场景下的一种形象表达方式,它可能描述的是在战场上的尘烟中,战鼓依旧激昂响起的情景,用以表现士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给出5个造句:
- 尽管敌人的炮火不断轰击着阵地,但志愿军战士们依旧敲响了“炮土之鼓”,鼓舞着彼此继续前进。
- 在《炮土之鼓》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炮弹炸起的尘土与战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战场上的激烈与悲壮。
- 火力全开时,阵地上弥漫着浓浓的“炮土”;而战士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击响了“炮土之鼓”,坚定了胜利的决心。
- 电影《炮土之鼓》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士兵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用战鼓激励自己,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 面对强敌,“炮土”遮蔽了视线,但“炮土之鼓”的声音却穿透了炮火的轰鸣,给战士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请注意,以上解析和造句是基于推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非来自于实际存在的词语或文学作品。如果这是某个特定语境下的用法,请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以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
分词解释
炮
páo,bāo,pào
1 烧:~炙。~烙(luò)。~制。
土
tǔ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鼓
gǔ
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5 高起,凸出:~包。~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