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运动的拼音、解释、组词
宗教改革运动的简介:
zōng jiào/jiāo gǎi gé/jí yùn dòng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表现为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发动猛烈冲击。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运动中有以路德为首的温和派和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宗教改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表现为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发动猛烈冲击。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运动中有以路德为首的温和派和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宗教改
- AI解释
《宗教改革运动》通常指的是16世纪开始在西欧地区发生的一场旨在纠正教会弊端、恢复基督教信仰纯正性的宗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教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地位,还促进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详细解释
- 时间背景: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之后。
- 主要人物:以马丁·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改革家。他们强调个人信仰与圣经的直接联系,反对教会的商业化和腐败现象。
- 核心主张:
- 因信称义:即人通过自己的信心而不是教会或某些外在仪式获得救赎。
- 简化宗教仪式:减少繁琐的宗教仪式,推崇简朴生活。
- 圣经权威性:强调《圣经》为唯一信仰标准。
造句
-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不仅是一篇学术文章,更是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 由于加尔文教派的影响,瑞士日内瓦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城市,推动了后来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发展。
- 美国独立之初,许多州采纳了《圣经》作为法律依据的一部分,宗教改革的思想对美国宪法中自由信仰条款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 宗教改革家们通过翻译和出版《圣经》,使得更多普通人能够直接接触到基督教教义,这极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个人主义的成长。
-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尽管宗教改革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其倡导的思想如个人自由、理性思考等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分词解释
宗
zōng
1 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庙。~祠。2 家族:~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族。~室(帝王的宗族)。~兄。3 派别:~派。禅~(佛教的一派)。4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开~明义。5 尊奉:~仰。6 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师。7 量词,指件或批:一~心事。8 姓。
教
jiào,jiāo
1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2 使,令:风能~船走。3 指“宗教”:~士。~主。~皇。~堂。4 姓。
革
gé
1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履(皮鞋)。~囊。2 改变:~新。~命(➊原意是改变命运;➋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➌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变~。3 取消,除掉:~除。~职。~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5 姓。
运
yùn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5 南北距离:广~百里。6 姓。
动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