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阁的拼音、解释、组词
省阁的简介:
shěng/xǐng gé
1.亦作"省合"。 2.宫门。 3.指中枢机构。
1.亦作"省合"。 2.宫门。 3.指中枢机构。
- AI解释
《省阁》的详细解释
省阁是古代官署名,指的是负责处理皇帝下达的各种诏令和批阅奏章的地方。这一名称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意义和设置。
- 基本概念:
-
省:原意为视察、检查;阁:指藏书的楼台或官署。合起来“省阁”即是指一个处理政务、起草诏令并保管重要文件的政府机构。
-
历史沿革与功能:
- 在唐朝,省阁主要指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负责审议皇帝下达的诏令,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政命令。它们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到了明朝,内阁成为了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协理国政”,相当于古代政府中的秘书处或中枢决策机关。
-
与现代的关系:
- 虽然“省阁”这个名称现在已不再使用,但它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对于政务处理、行政效率的重视和不断优化的过程。
五个造句
- 在唐代,“省阁”的官员们每日都要仔细审阅皇帝下发的各种诏令,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 汉武帝时期,中书、门下两省是最重要的“省阁”,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 明代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省阁”之名虽不再使用,但其核心功能仍然存在。
- 从古至今,“省阁”的设置无不反映出古代中国政府在处理政务时对效率和准确性的高度重视。
- 虽然现代政府没有“省阁”,但是类似职能的机构依然存在于各个部门中。
分词解释
省
shěng,xǐng
1 地方行政区域:~份。~会。2 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3 简易,减免:~略。~称。~写。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①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②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门下~。秘书~。5 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
阁
gé
1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滕王~。~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之;现代多用于外交场合)。2 特指女子的卧房:闺~。出~(出嫁)。3 小木头房子:~子。~楼。4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内~(简称“阁”)。组~。入~。5 古同“搁”,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