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拼音、解释、组词

科举的简介:

kē jǔ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 AI解释

词语《科举》的详细解释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并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得以完善和发展。它不仅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流动机制之一,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的主要特点:

  1. 等级性科举分为不同级别,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2. 公平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理论上不偏袒任何出身或背景。
  3. 竞争性: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成绩优异者才有机会被录取为官吏。
  4. 选拔性科举制度不仅选拔文武官员,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科举的影响: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加强了儒家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
  • 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追求学问和荣誉。

五个造句

  1.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科举考试,从而改变命运。
  2. 李白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依然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
  3. 王安石的变法中包含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内容,以期选拔更多实用人才。
  4. 科举虽然已经废除多年,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深远持久。
  5.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普通农民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中科举,成为地方官员的故事。

分词解释

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槐树是豆~。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室。财务~。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目。学~。文~。外~。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举。~甲。~第。登~。5 判定(刑罚):~处(chù)。~罚。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笑~。~白。7 古同“棵”。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