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的拼音、解释、组词
阿细跳月的简介:
ā xì tiào yuè
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 AI解释
《阿细跳月》是一个源自中国彝族支系之一——阿细人的传统舞蹈。这个舞蹈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阿细人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详细解释:
-
起源与意义:据传,“阿细跳月”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中,为了追求心上人,勇敢的年轻人在月下起舞,表达自己的爱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舞蹈成为了阿细人的文化象征,不仅代表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情。
-
舞蹈特点:阿细跳月舞步轻盈而充满活力,舞蹈者通常以群舞形式出现,动作欢快活泼、节奏明快,音乐采用传统的彝族乐器如三弦琴等演奏,营造出浓厚的民间氛围。舞蹈中常见跳跃、旋转和拍手等动作,象征着欢乐与庆祝。
-
文化价值:阿细跳月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文化交流平台,在节日庆典或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都有表演,有助于加深族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团结。
-
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阿细跳月”这一传统舞蹈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并被编排进了现代舞台艺术中,成为展现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窗口之一。通过音乐、服饰和舞蹈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精髓。
造句:
- 每当节日来临,彝族阿细人就会穿上盛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跳起了那欢快的《阿细跳月》。
- 舞蹈演员们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了《阿细跳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欢乐的世界。
- 通过观看《阿细跳月》演出,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 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阿细跳月》这一舞蹈成为了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亮点之一。
- 尽管形式上有所创新,但《阿细跳月》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依然保持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分词解释
阿
ā,ē
1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细
xì
1 颗粒小的,与“粗”相对:~沙。~面。~屑。2 长条东西直径小的:~线。~丝。~眉。~水长流。3 精致的:~瓷。~布。~工。~活儿。4 声音小:嗓音~。5 周密详尽:仔~。精~。~致。~密。~目(详细的项目或目录)。~腻。胆大心~。6 微小的:~小。~微。~节。事无巨~。7 俭省:他过日子很~。
跳
tiào,táo
1 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跃。~水。~荡。~跶。~高。~远。~舞。弹(tán )~。暴~如雷。~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 越过:~班。~棋。~槽。3 一起一伏地动:心~。眼~。心惊肉~。
月
yuè
1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2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3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刊。~薪。4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饼。~琴。5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