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陷害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诬告陷害罪的简介:

wū gào xiàn hài zuì
在我国,指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作虚假告发,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行为。诬告陷害同错告或检举失实有原则区别。

  • AI解释

诬告陷害罪》是中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指的是捏造事实,向有关国家机关或个人进行举报、控诉的行为。该罪名涉及诬告者为了达到某些非法目的(如报复他人、谋求职务升迁等),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意图使被指控的人蒙受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详细解释

  1. 主体: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
  2. 客体:侵犯了司法公正性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 主观方面:行为人在主观上故意捏造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且具有特定的目的动机。
  4. 客观方面:实施了捏造事实的行为,并向有关国家机关或个人进行了举报、控诉。

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如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是有意诬告,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造句

  1. 张三因为与李四发生矛盾,便捏造了其盗窃财物的事实并向警方报案,最终被法院认定为犯有《诬告陷害罪》。
  2. 李某为了报复刘某,编造其存在不正当行为的虚假信息举报给纪委,结果遭到法律严惩。
  3. 王某因生意纠纷而对李某恶意中伤,诽谤对方在市场操作上有违法行为,并向工商部门提起投诉。后经调查证实,王某所言均为捏造事实,最终被判《诬告陷害罪》。
  4. 为报复前同事赵某,孙某虚构其严重违纪的虚假情况递交了举报信给监察机关,被司法机关认定犯有《诬告陷害罪》,依法受到了刑事处罚。
  5. 张某因感情纠纷与女友分手后怀恨在心,故意向女方单位捏造其存在贪污公款的行为,导致她受到组织调查并辞退,最终张某也被追究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请注意,《诬告陷害罪》的成立需要满足上述刑法规定的要件。以上例子是虚构案例,用于说明该罪名的概念和可能的情景。

分词解释

1 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蔑。~赖。~陷。

gào

1 说给别人,通知:~谕。~知。~诫。~诉。报~。劝~。奔走相~。2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发。~状。控~。3 表明,请求:~老。~急。自~奋勇。4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成。~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

xiàn

1 掉进,坠入,沉下:~落。~没(mò)。~溺。~于。~入。2 为捉野兽挖的坑:~坑。~阱。3 凹进:双眼深~。4 设计害人:~害。诬~。~人于罪。5 攻破,占领:失~。沦~。6 缺点:缺~。

hài

1 有损的,与“益”相对:~虫。~鸟。2 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处。祸~。灾~。为民除~。3 使受损伤:~人。损~。伤~。危~。4 发生疾病:~眼。5 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羞。~怕。6 杀死:杀~。遇~。7 妒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