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夷民的简介:
yí mín
1.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2.对外国人的泛称。
1.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2.对外国人的泛称。
- AI解释
《夷民》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通常指的是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的居民。其中,“夷”是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各民族的一种统称,并不带有现代意义上的贬义,而是作为一种地理上的划分概念使用。“民”则是指该地域的人民或者居民。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由于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华夏”之外的其他民族往往被冠以“夷”的称呼。这个词汇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对于非汉族群体的一种描述方式。
- 社会意义:随着时间的发展,“夷民”的概念逐渐丰富起来,不仅包括了不同种族、文化和语言的人群,有时也泛指边疆地区的居民或特定地域的文化群体。
造句
- 古代史书中记载:“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四方夷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较为和谐的民族关系图景。
- “在唐代,来自西域的许多商贾和使者被视为‘夷民’的一部分,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此句指出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情况。
- “宋朝时,南方的畲族、瑶族等被统称为‘山夷’,这反映了当时对这些少数民族群体的认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对某些特定民族称呼的变化。
- “清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方式逐渐成熟,对于各少数民族(如满洲人、蒙古人)也给予了不同的称谓和管理措施,统称为‘夷民’。”这句话描述了清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过程。
- “《夷民风俗记》是清代一位学者所著的一本记录各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与传统习俗的书籍,为后世研究这些民族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句说明了一本书籍如何成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
分词解释
夷
yí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