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经的简介:

míng jīng
1.通晓经术。 2.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3.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于经术。《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2. 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3. 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

《明经》,在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个词主要指的是“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是汉代至宋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名称。

  1. 词源与含义:在古代中国,“明”意为明白、精通;而“经”则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如《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及其后续的一些重要典籍。因此,“明经”的字面意思就是对这些经典文献有深刻理解的人。

  2. 历史背景:在中国科举考试中,明经科是最古老的科目之一,其设立时间可追溯到汉代,后来成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唐代以后,明经科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类型和更加严格的考试要求。

  3. 造句示例

  4. 在唐代,许多学者通过刻苦学习《明经》,最终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5. 唐太宗时期,为了选拔人才,他特别重视明经科的设立,使得很多饱学之士得以进入仕途。
  6. 欧阳修年轻时就以精通《明经》而闻名于乡里,这为他后来成为宋代文坛巨匠奠定了基础。
  7. 在古代中国,通过《明经》考试的人不仅学问深厚,还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8.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但“明经”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即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句子旨在体现“明经”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

分词解释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