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拼音、解释、组词
末伏的简介:
mò fú
1.农历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共计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参见"伏日"。
1.农历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共计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参见"伏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伏的最后一伏。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第三个十日称为「末伏」。也称为「下伏」、「终伏」。
《末伏》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部分,通常指的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三伏天是夏至后出现的一个持续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段,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伏”在这里有“隐藏”的意思,指的是在这一时期内,地表不易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因此感觉气温特别高。
详细解释
- 时间位置: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底之间,具体日期根据农历而定。
- 气候特点:末伏标志着三伏天进入尾声,尽管此时天气仍然炎热,但相较于中伏来说,温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或变得更加不那么潮湿。
造句
- 夏日炎炎,在末伏的最后几天里,我终于等来了一丝凉意。
- 立秋后还有末伏热,大家可别放松警惕,防暑降温还是必不可少的。
- 尽管末伏天气依旧炎热难耐,但农民们开始期待着收获的到来。
- 我决定在末伏期间去海边度假,希望能借此机会避开高温,享受一下凉爽的海风。
- 老王提醒大家,即使到了末伏,也不能忽视防晒措施,以免被阳光晒伤。
这些句子展示了“末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感受。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