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拼音、解释、组词

末伏的简介:

mò fú
1.农历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共计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参见"伏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伏的最后一伏。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第三个十日称为「末伏」。也称为「下伏」、「终伏」。

末伏》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部分,通常指的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三伏天是夏至后出现的一个持续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段,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伏”在这里有“隐藏”的意思,指的是在这一时期内,地表不易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因此感觉气温特别高。

详细解释

  1. 时间位置: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底之间,具体日期根据农历而定。
  2. 气候特点末伏标志着三伏天进入尾声,尽管此时天气仍然炎热,但相较于中伏来说,温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或变得更加不那么潮湿。

造句

  1. 夏日炎炎,在末伏的最后几天里,我终于等来了一丝凉意。
  2. 立秋后还有末伏热,大家可别放松警惕,防暑降温还是必不可少的。
  3. 尽管末伏天气依旧炎热难耐,但农民们开始期待着收获的到来。
  4. 我决定在末伏期间去海边度假,希望能借此机会避开高温,享受一下凉爽的海风。
  5. 老王提醒大家,即使到了末伏,也不能忽视防晒措施,以免被阳光晒伤。

这些句子展示了“末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感受。

分词解释

1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4 碎屑:~子。碎~。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