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菑的拼音、解释、组词
旱菑的简介:
hàn zī/zì/zāi
1.见"旱灾"。
1.见"旱灾"。
- AI解释
《旱菑》这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由长期干旱造成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害的现象。通常“旱菑”中的“菑”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灾害、祸患的意思。“旱菑”的出现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的农作物歉收甚至绝产,进而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详细解释:
- 干旱:指某一地区内长时间缺乏降雨的情况。
- 菑(zī):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灾害或祸患。因此,在“旱菑”这个词语里,“菑”的含义是因长期的干旱带来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生产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难。
造句:
- 明代文人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凡遇大旱之年,往往导致田地荒芜,民众面临严重的‘旱菑’问题。”
-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有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句虽描述的是战争的苦难,但其中“连三月”之久的“旱菑”也可理解为长期的干旱灾祸。
- 宋代学者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到:“若逢大旱之年,则‘旱菑’频发,庄稼绝收。”
- 明朝文学家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里写到:“湖上居民饱受‘旱菑’之苦,农田颗粒无收,生计艰难。”
-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写道:“春来雨水足,禾苗青又绿;但恐夏旱起,‘旱菑’满村落。”
这些例子展示了“旱菑”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旱
hàn
1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与“涝”相对:~季。~灾。干~。防~。2 非水田的、无水的、陆地上的,与水无关的:~井。~田。~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