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的拼音、解释、组词
先忧后乐的简介:
xiān yōu hòu lè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本汉˙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事者后忧。指先忧苦而后得安乐。如:我宁可先忧后乐,先把工作做完再休息。语本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计民生 ,有忧患则居先,享乐则居后。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论曰:致其当朝,虽 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你先忧后乐师忠彦,由义居仁效昔贤。
1. 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如:「我宁可先忧后乐,先把工作做完再休息。」
2. 指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形容关心国计民生,先公后私。语本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计民生,有忧患则居先,享乐则居后。《宋史.卷三一四.列传.范仲淹》:「致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你先忧后乐师忠彦,由义居仁效昔贤。」
《先忧后乐》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故圣有忧民,而君子多难,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政治家或士人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与责任感,在国家和人民处于困境时,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而在国家和人民实现繁荣昌盛之时,也能享受到这成果的喜悦。
详细解释:
- 先忧后乐:在忧虑和欢乐之间,选择将忧虑放在前面,将快乐置于后面。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当身处高位时,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为百姓谋福利、解忧愁。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使身居民间,也不应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怀有忧虑之心。
造句:
- 在这次公益活动中,他始终秉持着“先忧后乐”的精神,积极捐款捐物,并且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贫困地区的行列中来。
- 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在媒体上发表有关民生问题的评论文章,体现了真正的“先忧后乐”情怀。
- 作为一名企业家,在追求自身企业利益的同时,他不忘承担社会责任,总是将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先忧后乐”的精神贯穿于他的商业实践中。
- 在自然灾害面前,他第一时间组织了募捐活动,并亲自前往灾区慰问受灾群众。这份“先忧后乐”的品质令人敬佩。
- 面对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她积极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正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些造句旨在展示在不同情境下,“先忧后乐”的精神如何得以实践和体现。
分词解释
先
xiān
1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前。~期。原~。~驱。~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觉(jué)。~见之明。~发制人。2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人。~世(祖先)。~民。3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祖。~父。~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烈。~贤。4 姓。
忧
yōu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3 指父母之丧:丁~。
后
hòu
1 君主;帝王:商之先~(先王)。2 帝王的正妻:皇~。太~。3 诸候。《書•舜典》:“肆覲東后。”4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窗户。~面。~学。~缀。~进。5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福。~期。6 指次序,与“前”相对:~排。~十名。7 子孙:~辈。~嗣。~裔。~昆。无~(没有子孙)。8 姓。
乐
lè,yuè,yào,lào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4 笑:这事太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