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之劳的拼音、解释、组词

汗马之劳的简介:

hàn mǎ zhī láo
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汗马功劳」。见「汗马功劳」条。

2. 此处所列为「汗马功劳」之典源,提供参考。 #《韩非子.五蠹》1>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2>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3>,则危矣。弃私家4>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战国策.楚策一》。 (2) 为:音ㄨㄟˊ,使。 (3) 诛:惩罚、杀戮。 (4) 私家:营私以利于家。〔参考资料〕 《战国策.楚策一》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

3. 此处所列为「汗马功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加上国君无能,人心涣散,以致内忧外患交迫,随时都可能亡国。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希望能用一己之才,为国效力,挽救国势。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却无法受到重用,于是他便把满腔的抱负雄心,写成《韩非子》一书。本书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主张崇尚法治,强调赏罚分明,提出许多切合实用的理论。在〈五蠹〉篇中,韩非论述法治思想,针对儒家的仁义说提出许多反驳,并认为法规必须与时俱移,不可食古不化。韩非认为人民都想追求安全和富裕,躲避危险和穷困。如果使人民前往作战,要人民不顾家庭的生计,一定要立下杀敌的功劳,君主却又不按功劳给予他们赏赐,结果就会使得人民遭受穷困。如此一来,人民怎么会甘心为国效力呢?后来「汗马功劳」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征战的功劳,亦泛指一般的功劳。

1. 本指做战时,战马奔驰而大量出汗。语出《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后比喻战功或工作的成绩与辛劳。《史记.卷三九.晋世家》:「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也作「汗马功劳」、「汗马功绩」、「汗马勋劳」、「汗马之功」、「汗马之绩」。

汗马之劳》释义

汗马之劳(hàn mǎ zhī láo),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辛勤劳苦,或指为了完成艰巨任务而付出巨大努力。它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李中丞洪井阳记室说天平事状》:“汗马之功,当与国家共之。”这里的“汗马”指的是战场上的辛苦和劳累。

出处: 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环境,常用来形容军人在战场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语也被引申为任何艰苦的劳动或工作。

造句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尽心尽力,用汗马之劳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赞赏。

  2. 虽然他年纪大了,但他仍然以汗马之劳支持着家庭,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3. 这次项目能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付出的汗马之劳和卓越的努力。

  4. 尽管条件艰苦,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以汗马之劳保家卫国。

  5. 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与汗马之劳,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以上句子充分展示了成语“汗马之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hàn,hán

1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水。~流浃背。2 出汗,使出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马功劳。~牛充栋。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láo

1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动。~力。~逸。功~(功业,成绩)。按~分配。2 辛苦,辛勤:~苦。~顿(劳累困顿)。~瘁(劳累病苦)。~碌(事情多而辛苦)。~心。疲~。烦~。任~任怨。3 劳动者的简称:~工(旧时指工人)。~资。4 用力:~苦功高。勤~。徒~无功。5 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军(慰劳军队)。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