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法书的简介:
fǎ shū
①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②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①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②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敬称他人所写的字,言其可为法则。
2. 有关法律制度的书籍。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大畜》:「典策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
《法书》在古代文献中通常特指书法作品,特别是那些被推崇为典范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手稿、墨迹。这些作品往往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学习和模仿,被视为学习书法的理想范本。从狭义上讲,“法”在此意为“法则”、“规范”,而“书”则指的是书写的内容和形式。在古代,人们常将那些被认定为书写艺术的典范之作称为《法书》,以表明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了书法技艺传承的重要使命。
以下是五个使用《法书》一词的造句:
- 王羲之的《兰亭序》历来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兰亭序》因此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许多初学者学习书法时必临摹的法书。
-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定期举办《法书展》,展出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以此激励更多的人热爱书法艺术。
- 在这次拍卖会上,一件据称是米芾真迹的《法书》引起了众多买家的关注,最终以天价成交,这反映了市场对这类艺术品的高度认可和追捧。
-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小李每天都会临摹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作为学习的法书,日积月累之下,他的书写技巧有了显著的进步。
- 某知名出版机构计划推出一套《中国法书名作精选》,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华的机会。
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法书”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乃至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词解释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