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的拼音、解释、组词
京报的简介:
jīng bào
①古代对邸报的一种称谓。②1918年10月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因支持群众爱国运动,两次被查封,邵也被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杀害。1928年6月在邵妻汤修慧主持下恢复出版,1937年7月终刊。该报副刊《莽原》(鲁迅主编)等很有影响。
①古代对邸报的一种称谓。②1918年10月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因支持群众爱国运动,两次被查封,邵也被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杀害。1928年6月在邵妻汤修慧主持下恢复出版,1937年7月终刊。该报副刊《莽原》(鲁迅主编)等很有影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二十年目睹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薙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京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纸之一,其全称为《京报》,是北京政府时期的重要官方报纸。它由袁世凯于1906年创办,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词语解释
- 名称含义:该词源于所指的“报纸”之名,并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联。
- 背景介绍:“京报”的出版始于清末民初,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角色变化。
- 内容特点:《京报》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但特别以报道官方消息为主,是当时了解政府动态的重要渠道。
造句
- 在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成为了宣传进步思想的舆论阵地之一。
-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时,《京报》一度成为支持他的官方喉舌。
- 革命党人曾通过《京报》发布过一些秘密的消息和号召。
- 民国初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京报》,因为它常被看作政府态度的晴雨表。
- 1924年北伐军进入北京后,《京报》也经历了从支持袁世凯到顺应历史潮流的变化。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京报》作为一个重要媒介工具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