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服的拼音、解释、组词

侯服的简介:

hóu/hòu fú/fù
1.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1)夏制称离王城一千里的地方。《书.禹贡》:"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孔传:"甸服外之五百里。侯,候也,斥候而服事。"(2)周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郑玄注:"服,服事天子也。"旧说以《书.禹贡》所记为夏制,《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记为周制。参见"五服"﹑"九服"。 2.服王侯之衣。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王城外围,按一定距离所划分的区域。夏制指离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参见「五服」2.条。《书经.禹贡》:「五百里侯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在古代汉语中,“侯服”通常指的是诸侯所穿戴的服饰,或者是一种与诸侯有关的礼服、服饰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穿着规定,以体现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异。“侯服”特指作为诸侯使用的服装或礼仪服饰。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的一种,在周代分封制下,侯是五等爵位之一(公、侯、伯、子、男)。
  2. 服饰特点:侯服通常是指诸侯在特定场合所穿的礼服。这类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讲究精细,多使用珍贵的材料,如丝绸,并且会遵循一定的图案或颜色规定来表示身份等级。

造句

  1. “古代的侯服制度非常严格,不仅体现着穿戴者的身份地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在周朝时期,诸侯出行时需要按照侯服的规定穿着相应的礼服。”
  3. “每逢祭祀大典,诸侯们都会穿上精心制作的侯服,以示对祖先和天地神明的尊重。”
  4. “侯服的设计讲究庄重而不失华丽,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 “研究侯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还能深入探索当时的文化习俗。”

以上是对“侯服”一词及其相关内容的一些解释和应用举例。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以及它在古代文化和历史中的作用。

分词解释

hóu,hòu

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门。公~。封~。诸~。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 姓。

fú,fù

1 衣裳:~装。制~。2 穿衣裳:~丧。~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3 作,担任:~务。~刑。~兵役。4 顺从:信~。佩~。降(xiáng )~。~辩(旧指认罪书)。~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5 习惯,适应:不~水土。6 吃(药):内~。7 乘,用:~牛乘(chéng )马。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