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缶的拼音、解释、组词

击缶的简介:

jī fǒu
1.亦作"击缻"。 2.敲击瓦缶。古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缶﹐瓦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缶,瓦制的盆器,可作为乐器。击缶指敲击瓦盆,以打节拍。《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击缶》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词汇来使用的,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或文学意象。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和象征意义深厚的文化行为。这里的“缶”是指一种古代的瓦制打击乐器,“击缶”指的是敲打这种乐器的行为。在历史上,击缶往往出现在一些特殊场合或文化活动中。

详细解释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击缶常常被用作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方式。据史书记载,《孟尝君传》中提到“齐人淳于髡说之以隐语曰:‘海内不一,恶能有福?’于是王乃使张臣意治之,未工。其后张臣意复击缶为大王鼓琴。”这里描述的击缶不仅是音乐表演的一部分,也是特定情境下的表达方式。

造句

  1. 古代文人雅士常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寄托情感,《击缶而歌》便是其中一种富有文化韵味的表现方式。
  2. 在那个宁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拿起瓦罐(缶),轻轻敲打起来,似乎是在向远方的朋友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3. 为了庆祝丰收年景,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击缶歌舞,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村庄。
  4. 虽然现代生活中已少见真正的“击缶”行为,但这种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于许多地方戏剧和民俗活动中。
  5. 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表演者使用了瓦罐(缶)和其他传统乐器,重现了古代人们《击缶而歌》的场景。

这些造句旨在通过不同的语境来展示“击缶”的意象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与作用。请注意,“击缶”更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描述或戏剧表演中,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词汇。

分词解释

1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打。~鼓。~中(zhòng)。~破。~毙。~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2 攻打:~败。~毁。打~。声东~西。3 碰,接触:撞~。目~。肩摩毂(gǔ)~(亦作“摩肩击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