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拼音、解释、组词
元杂剧的简介:
yuán zá jù
1.又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亦有另加"楔子"者。
1.又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亦有另加"楔子"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最早的一种戏曲。盛行于元代,最初为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以唱曲为主,剧词、音乐的结构十分严谨。剧本体裁通常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为末本、旦本两种。也称为「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指产生于元代的一种戏剧形式。它融合了说、唱、做等表演艺术,并结合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
详细解释:
-
形成时期与特点 元杂剧主要盛行于元朝时期(1271-1368年),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著称。在结构上,它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在形式上,有固定的科介、白、曲等部分。
-
艺术特色
- 语言生动形象:元杂剧的文学剧本要求文词优美、韵律和谐,常用口语和俚语,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 表演丰富多彩:不仅有戏剧表演,还融入了武术、舞蹈等多样的表现手法。
-
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并重:元杂剧常常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矛盾或进行道德上的劝诫。
-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元杂剧的著名作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他们的代表作如《窦娥冤》、《西厢记》和《汉宫秋》等,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
艺术价值与影响 元杂剧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句:
-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始于对元杂剧的研究。
- 在课堂上,老师讲了几个《窦娥冤》中精彩的片段,让我们更加了解元杂剧的魅力。
- 元杂剧以它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情感。
- 关汉卿的《救风尘》,以其独特的幽默手法,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
- 中国戏曲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元杂剧文化节”,向观众展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分词解释
元
yuán
1 头、首、始、大:~凶。~首。~旦。~年。~勋。~帅。状~(科举考试第一名)。2 基本:单~。~件。~气(精气,根本)。~素。~音。3 同“圆”。4 未知数:一~二次方程。5 中国朝代名:~代。~曲。6 姓。7 古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
杂
zá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2 混合:夹~。混~。~交。
剧
jù
1 厉害,猛烈,迅速:~变。~痛。~烈。~毒。加~。2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本。~情。~种。~院。~坛。京~。话~。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