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策的拼音、解释、组词

发策的简介:

fā/fà cè
1.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 2.指所发出的策问。 3.发动策划。 4.拨动占卦用的蓍草。指占卜。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策,策问。发策指拆阅策问的试题。后来应对所发出的问题也称为「发策」。《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尹焞传》:「少师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

词语:发策

在古代中国,"发策"主要是指皇帝或官员发布考试题目和要求的过程。这里的“策”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文体,“策问”,是通过问答形式来测试士人的知识、才能以及对时政问题的看法。“发策”的过程通常是朝廷举行科举考试(如科举制中的殿试)时,皇帝下达的考试内容与指导方针。

详细解释

  • 定义:在古代中国,"发策"特指皇帝或负责官员发布科考题目及要求的行为。这是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形式。

  • 背景:这一词汇通常出现在中国的科举制度中,特别是在殿试这种最高级别的考试时使用。策问不仅考察应试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记忆,还涉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和分析能力。

造句

  1. 按照传统,“发策”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发策”,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机制。
  3. 在明清时期,朝廷会在殿试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发策”准备活动。
  4. 发策”的内容往往涵盖时政、历史等多个方面,要求士人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力。
  5. 为了确保公正性,“发策”过程通常由几位资深官员共同商议确定。

补充说明

  •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发策"不仅考验了考生的记忆能力和文辞技巧,还考察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能力。这种全面的考核机制有助于选拔真正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 "发策"中的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考生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并能用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造句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发策”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项考试程序,更是选拔人才、弘扬文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词解释

fā,fà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2 放,射:~射。百~百中。焕~。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4 散开,分散:~散。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6 打开,揭露:~现。~掘。7 产生,出现:~生。~愤。奋~。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9 显现,显出:~病。~抖。~憷。10 开始动作:~动。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