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补于事的拼音、解释、组词

无补于事的简介:

wú bǔ yú shì
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无济于事」。见「无济于事」条。

2. 此处所列为「无济于事」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刘挚〈论分析助役〉(据《宋文鉴.卷五七》引)若夫冯京、王珪同列预政,皆依违自固,不扶颠危。虽心悟其非而无所捄正,己之进退又媕婀而不决,皆非所谓辅臣之体。臣四海之内,孤立独进,陛下过听,任以风宪。尝切思之,近岁台谏官1>叠以言事罢免2>,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岂皆愿为讦激险直之语,以自为名而絜去欤?尝以谓欲言政府之事者,其譬如治湍暴之水,可以循理而渐道之,不可以隄防激斗而发其怒。不惟难攻亦为患滋大。 〔注解〕 (1) 台谏官: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 (2) 罢免:罢黜、免官。

3. 此处所列为「无济于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无济于事」原作「无补于事」。北宋时,宰相王安石变法维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实行的诸多新法中,有一项免役法,是以贫富为标准,将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级向政府缴纳「免役钱」,得以免服差役。而本来不用服役的,像是权贵阶级、仅有独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侣等,则须缴「助役钱」,政府即用此钱来募兵。当时的大臣刘挚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并针对这项免役法写了一篇文章给皇上。他认为这样的措施简直跟敛财没有两样,人民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负担也很重了,还要缴这种钱。他央请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因为近来常有官员因进谏遭到革职,他便问皇帝:「难道这些人的话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吗?」原文的「无济于事」可能就是「无济于事」这句成语所本,指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出现「无济于事」的书证如《玉娇梨.第三回》:「在学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无济于事,反辱了杨年兄之荐。」

1. 对事情没有帮助。【例】疏通水沟才能消除积水现象,填土或围堵根本无补于事。

1. 对事情没有帮助。《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序》:「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荡寇志》第一一回:「如何斗得他过,枉是送了性命,仍旧无补于事。」

词语详解

无补于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所做的努力或者采取的措施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或效果,即徒劳无功。其中,“无”表示没有;“补”是补充、帮助的意思;“于”引出对象,这里是表示对……不起作用;“事”指事情,问题。

造句

  1. 小王这次的努力简直是无补于事的,因为项目已经无法挽回地失败了。
  2. 老李花了大半天时间修理自行车轮胎,但最终发现是内胎漏气,他的努力只是无补于事
  3. 即使我们每天都去锻炼,但如果饮食习惯不好,那么之前的锻炼就显得无补于事
  4. 他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花了很多时间复习,但这对于他已经准备充分的大部分内容来说,其实已经无补于事了。
  5. 他试图通过和客户争吵来解决问题,但最终还是无补于事,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无效的努力或措施,强调的是结果与初衷不符的情况。在日常语言中,它常用来批评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或者行为上的失误。

分词解释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1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2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3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

shì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3 职业: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7 服侍:~父母。